引领制造业变革 智能制造改变产业发展方向
C 面向2025的全球化智能制造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对全球工业格局变革,国家间产业竞争与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全球化智能制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贾晋京指出,探寻全球秩序演化视角下的工业格局变革,要从东印度公司时代国际经济全球化贸易最早分工开始。亚当·斯密针对重商主义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从分工提高效率开始进而推广到国际上分工将更有效的理论,经济学上叫做“绝对优势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这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对的,现在经济学中提及的比较优势,往往指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回答在殖民时代,为什么英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因为在殖民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殖民地往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回答了“既然国际分工有效率,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互相买卖汽车”的问题。依据新贸易理论,汽车需要很多产业环节才能生产出来,每个产业环节有相应的产业链,有相应的公司在生产,某一个环节的公司可以不只服务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可以卖零部件产品给很多个企业,这时候不同的零部件公司生产出来的汽车是不同的品牌。
而现在是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的全球化一般来讲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在巴西设立企业工厂开始算起,真正发展起来是在1992年互联网时代兴起以后,当时美国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在全球铺设海底光纤储备线,从此有了全球化互联网,有了这种产业链条的分工,它的外包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与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建设是在同一个时期,中国的崛起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当企业可以向全球委托生产的时候,设计出来的产品将设计包通过互联网发送出去,最后在全球低成本的地方完成某一个环节的制造生产,这时候才有撮合的可能性。当今时代各种产品都可以在一条全球价值链内完成。
贾晋京指出,这种形势和条件下,中国自然地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因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产业环节,有全世界最全的产业配套能力。以生产手机为例,智能手机在富士康组装要有200多个零部件,假定每一个手机同一个批次要生产1000万台,那么要采集这些零部件,在中国可以很快地组装完成。
根据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所发布的数据,5513种商品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数量,中国平均第一。在中国2015年7月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22.6%,高新技术产品占27.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于工业发展和每一个企业发展又有哪些促进作用?
贾晋京指出,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所在的位置,是对接发达国家的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的装备制造建设。在1992年全球互联网时代之后,西方国家把很多产业环节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制造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实际上后来对于中国和西方来讲变化非常巨大,西方有一种说法叫做“产业空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产业环节。
实际上这种变化相当深刻和复杂,产业有一些环节转移出去,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德国提出工业4.0的想法,从全球大趋势来讲,德国的工业4.0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它所设想的目标。为什么说德国的未来在中国?1990年之后,德国向东欧地区投入2万亿马克,让这些地区迅速工业化,产业规模一定要越做越大才能取得发展。
现在,德国的发展趋势是向东发展,而中国的发展趋势则是往西发展。根据我国分省的出口情况统计,浙江、广东年出口增长率5%左右,中西部省河南、湖南、重庆是5%以上的增长率。在全球分工制造格局之下,过去是日本、韩国向中国出口核心零部件,在中国浙江等地进行组装,体现为浙江、广东这样的地方出口增长,中西部省份向广东这样的省份供应劳动力,现在中西部省份则成为组装地,全球的格局联合起来看就是一个欧洲德国工业中心逐渐向东,中国的工业中心逐渐向西。
贾晋京指出,目前中国很多环节仍不够强劲,需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现在是全球价值链时代,每个产品的生产链条越来越长,需要更多的环节才能生产出来,每一个企业需要跟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保持联系,它需要一个更大的工业体系,你不能只有技术而没有在使用,否则将跟不上当今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
中国和西方合起来将会产生一个全球趋势。当前,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都可以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当中看出。中国有很多的过剩产能,实际上不是产能过剩问题,而是跟不上需求变化。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市场提出来的某种需求变化要被反馈到企业,企业要满足这种需求变化,让你新发明出来的东西有更多的价值链,参与到新的产品和企业当中,形成一个复杂的价值链的生态系统,让种子长成大树才是创新的关键。
当今时代随着生产的全球化,随着销售的全球化,不同的产业体系是国家和国家竞争时代需要的能力,现在企业需要的能力好像是拥有品牌的企业,如苹果能获得最高的利润,中国给品牌做组装只拿到加工费。品牌确实是一个表现形式,但内在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品牌本身,而是在全球化知道全球是什么样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营造价值链生态的能力,而不是品牌本身。
据介绍,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往往特别容易模仿行业的领先者,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还会把模仿的企业收购了,但收购了之后却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现在,乒乓球比赛规则都是西方人设计出来的,在这个体育项目全球产业体系中,当企业处在全球领先地位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是在既有的体系里面拿更高利润的问题,而是需要能够通过对全球格局的定义来实现利润。
产业和行业跟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贾晋京表示,中国的乒乓球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创新这个问题对中国也是一样,创新来源于哪里?从全球来讲,创新来自于需求,需求要被企业所表达成产品,现在全球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全球最多生产产品的企业在中国,去完成这个表达环节最多的仍然不是中国,仍然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美国新增加的投资最多的地方都是金融服务这些高利润行业,至少最多的不是在制造业。
过剩产能不是生产更多了,而是没有跟上需求变化,企业要发现开发甚至创造需求,全球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的发展方向是标准的专利化和交叉授权。西方国家把各种各样的专利每到一定时期就去更新,把生产标准注册成专利,这样它可以形成一个阻碍你新的东西进入的门槛。对比之下,我国欠缺的是全球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和构建战略联盟形成全球化竞争优势的能力,这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亟待突破的空间。
D 个性化需求将成制造业发展趋势
“根据一份对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调查,当前品牌因素已经比不上个性化因素,消费主体在消费中所选的商品,其更看重的是这个产品是否具备个性化,这个趋势会引导整个制造业发展”。
这是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叶子祯,对于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一种判断。叶子祯指出,中国的制造业由大变强,不是超大型的制造业,而是所有的中小型制造业进入这种境界,所以中国制造业由大转强,其中许多的中小型制造业是否能够真正转型,这是整个转变中的一个关键。
从供应链体系来讲,企业供应下游能否及时地在所需的时候到达,供应的产品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生产,如果可以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过多的库存堆积,企业资金也不用堆积在存货上。
对于制造发展蓝图来讲,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在中间,这需要先具备智能制造的能力。对于制造业来说,企业的生产要先进入到智能制造,才能开始各种不同的创新尝试。第一是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代表跟昂贵联系在一起,将来的世界个性化不代表昂贵,而对消费者一端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对整个社会来讲,则是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和应用。对于生产型制造业来讲,在速度和成本上因为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可以更加迅速,当进入到智能制造阶段,可以通过信息流通查看生产效率是如何提高的,总体的生产成本是如何下降的。
未来制造业,看到比较少的是制造型制造业,看到比较多的应是服务型制造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一个中小型制造业只负责某一个专长,其他可以通过智能互联从外部获取,整个社会的运作,整个生产的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形态。互联网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够把这些中间环节去除掉。
两化融合真正的意义是企业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取得竞争优势。为此,企业从战略开始就要考虑要取得什么样的竞争优势,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要取得什么样的关键能力,惟有如此,才可以达成战略目标。
E 潍柴动力打造智能制造车间
潍柴集团是2015年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第一批46家企业之一,申报的是发动机的智能制造项目。潍柴动力信息化副部长崔友昌指出,该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解读主要是:互联、集成、数据、服务、创新、转型。
潍柴集团具有本身企业运营管理系统,如何把这些概念融合到企业,也做了很长时间的讨论和摸索。潍柴集团的战略是以整车整机为龙头,同时打造“品质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的三个核心竞争力,高质量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运营能力上,从企业的价值链、端到端的流程进行分析,首先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上具备研发协同的能力,最终要有一个智能化的工厂或者智能化的车间。在采购商方面,充分利用全领域的优化,在营销销售前端和后端环节要拥有电子商务流程。
潍柴集团的工作方法也是采用两化融合,叫流程IT的工作方法,把关键的流程做一个价值分析,找到流程存在问题的节点,对流程能力进行评估,把它排一个改进的顺序,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域形成一个融合,最后根据企业的业务架构形成信息化推进的架构。智能制造的落地也是从发动机板块开始,逐渐向变速箱、车条开始实施。
未来,潍柴集团依据智能制造总体框架以及规划,将会建设一个智能制造车间,以工艺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实现车间级的通讯网络,实现车间的人员和产品的互联。再往上,通过PDM系统、质量系统等各个应用系统做一个集成的工作,完成整个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分析和管理决策,最后形成智能管理与决策分析的统一平台。通过企业的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在服务商和客户之间,通过智能产品,搭建一个满足需求的智能故障诊断与服务的平台。
按照设想,如果潍柴集团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智能制造的话,那么企业的生产效率就有望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升4%,企业成本降低4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5%,通过项目能够给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的方法体系以及智能制造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