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十三五”: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
三是找准问题症结,凝聚行业共识。经过“十二五”发展,我国机械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规模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症结。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中低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经营环境趋于严峻。在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机械工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任务更加艰巨。
当前,我们要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正视眼前困难和问题症结,看到外部和自身的有利条件,分析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提高换挡降速的容忍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进一步强化全局观念,形成行业上下一盘棋,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加大力度,在“三去、一降、一补”协同作战中增强合力,在企业优化重组和抱团出海发展中加快步伐,同舟共济走出困境。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率意识,自觉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营销模式,主动挖潜、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增强软实力,练就一身敢打能打硬仗的真本领。新常态需要新境界新状态,新发展需要新理念新精神,全行业要坚定信念,凝心聚力,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结合当前形势,按照国家整体部署要求,2016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行业发展纲要的部署要求,围绕机械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以改革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强实力,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以良好开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工作任务是:
1、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推进行业稳增长。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困难形势下,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和个性化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机械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扩大需求和提升供给质量能力上有所进展。分化加剧、下行严重的行业,要加强引导服务,加强市场分析预测,细分到重点产品,逐一提出提质增效的应对之策,为企业行稳致远提供保证。企业要借助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依托高端产品、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重点在数字化车间、关键工艺设备、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环节,在新老设备更新换代、优先采用创新产品等方面,加大投资和实施力度。要积极参与实施智能化、绿色化重大技改项目和示范工程,坚持技术突破与质量品牌培育并重,提高产业供给质量和产需对接水平,多措并举拓展市场空间。要持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中机联将继续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建设运用“机械工业运行监测及预警系统”,配合开展电线电缆、变压器等机电产品的价格监测,进一步健全贸易摩擦和产业预警平台,提高经济运行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将继续以优质产品和诚信企业表彰为抓手,整合行业检测资源能力,深入开展产品认证、质量兴业和典型宣传推广等工作,推进质量改进、品牌培育管理、产业集群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管理提质升级,综合发力提升产品实物质量。将继续搞好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的推荐发布,推进淘汰高耗能机电产品,促进行业提质增效。经过全行业努力,实现2016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5.5%,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3.5%左右的预期目标。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本着“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要求,坚持有保有压、分业施策、统筹推进、务求实效,努力把优化产能与建立退出机制有机统一,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促进结构优化。要选择重点行业加大调整力度。鼓励基础件、机床、仪器仪表等行业,围绕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高端产能供给能力。要积极实施铸造、内燃机、紧固件、电镀、热处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一批行业规范条件,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使一些不符合规范企业逐步退出。要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集成创新,改造落后供给,创造新增供给,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要加快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释放产业活力。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务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工程建设+装备+运营等方式,推动电力装备,起重运输、工程机械、石化机械和矿山机械等优势行业产品出口和产能合作,带动设计、施工、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要运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企业建设一批境外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要进一步推动中、西、东部机械工业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中低端产能过剩状况得到缓解,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出口交货值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目标。
中机联将充分运用现有的对外合作关系和相关的资源资质,与专业协会、地方行业组织一道,继续在参与国家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市场动态信息、实施国家重点工程、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新兴产业和再制造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服务。将通过加大产品认证、公布并废止一批产品技术标准,促进过剩产能退出。通过参与国家进出口相关政策制定及税率调整等渠道,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今年上半年,中机联将组织召开机械工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大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提出进一步推进落实的思路和措施。
3、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依托强国战略相关政策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精准发力。要瞄准十大领域亟需的短板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专用设备,特别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特殊产业的专用成套设备,力争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组织集中攻关取得突破。要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等领域,率先突破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计量测试等瓶颈问题。要大力推进高速精密轴承、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高参数齿轮机传动装置、精密测量仪器等基础件,以及先进工艺、工程技术等示范应用。要积极推动建立主配牵手平台,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件协同发展。要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推动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智能农机等专项,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努力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增强行业综合实力。到“十三五”末,实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端装备销售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
中机联要和各专业协(学)会、科研院所等会员单位一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继续抓好行业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平台基础、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效率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大众创新活动开展,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要继续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专项和创新工程,在推进自主化研制、推广关键技术系统设备应用、加大首台套政策落实等方面搞好组织协调服务。要加大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和组织落实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加快机械工业标准国际化进程,扩大国际标准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要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在推进建立主配牵手平台、推进产业链紧密协作、引智引技等方面创造条件。要继续做好行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和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推广工作,抓好“中国专利奖”、“杰出工程师奖”推荐工作,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将继续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今年下半年,中机联将组织召开第二届机械工业科技大会,总结谋划工作,提出加强行业创新的措施意见。
4、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结晶,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要依托智能制造专项,突破传感器、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测控装置的智能化,为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提供技术基础。要参与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跟踪总结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经验,加快在电力装备、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集成创新与应用。要结合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推进云制造与推进企业创建新业态,开辟融合新路径。要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制定智能制造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行业领域的标准,夯实智能制造标准基础。
中机联系统要整合资源优势,发挥联动效应,主动在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中做好服务。要以搭建机器人产业发展平台为切入点,努力推进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试点示范企业的标杆作用,加快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组织召开机械工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全国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5、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机联创新发展。当前,按照中央总体部署,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第一批试点已经启动,中机联列为第三批,预计2017年进行试点。这次改革主要是从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管理、党建外事等方面与行政机关实行分离,按照去行政化和社会化市场化要求,促进行业协会实现依法自主发展。脱钩改革后,中机联与国资委、中机联与系统单位之间的代管关系将发生变化。中机联系统党的关系将隶属于国资委党委管理,并维持现有的两级管理体制。原中机联系统的事业单位将实行分类改革,按照职能分别划转相关行政部门管理。
为稳妥实施改革,中机联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积极参与有关改革和配套文件政策等调研工作,召开系统单位座谈会,听取情况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了诉求建议,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初步形成了中机联改革的初步框架思路。我们会密切关注脱钩试点情况,及时组织各专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研究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我们将主动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继续强化“四个意识”,按照国资委党委总体部署,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5A级协会的复评工作,认真实施中机联发展规划,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要加快缓解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不高等矛盾,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顺应市场化社会化新趋势,把握产业规律特点,积极构建中机联系统以党建工作为保障、以会员关系为纽带、以业务工作为平台,条与块结合、综合与专业互补、有分工、有合作、协同共进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更好服务于行业发展;强化智库和资源建设,搞好产业和自身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对接行业企业及会员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准,努力构筑和强化中机联业务品牌的高端性和权威性,真正做到让政府、行业和会员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