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山东省山东泰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加关注0

液压元件、液压成套系统、机床设备的加工制造;机床设备及零件的批发零售;机电设...

搜索
介绍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站内搜索
 
首页 > 介绍 > 机械工业“十三五”: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一)
介绍
机械工业“十三五”: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一)
2021-01-03IP属地 火星7
机械工业“十三五”: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
时间:2016年04月06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四届三次会员大会201632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总结“十二五”和2015年工作,分析形势,凝聚共识,提出“十三五”行业发展和2016年重点任务,努力以良好开局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基础。

中机联会长王瑞祥在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新常态 积聚新动力 为开创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新局面努力奋斗 》的工作报告。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2015年及“十二五”行业发展简要情况

2015年,机械工业在困难形势下实现了温和增长。1-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低于上年增速4.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32%,实现利润总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税金总额8869亿元,同比增长5.0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665亿美元,同比下降8.13%。其中进口2777亿美元,同比下降14.06%;出口3888亿美元,同比下降3.36%,实现贸易顺差1110亿美元。

在公布的64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8种,占比为28.13%,产量下降的有46种,占比为71.87%。其中大型拖拉机产量为7.74万台,同比增长33%,数控机床产量为23.5万台,同比下降9.53%,发电设备产量1.1亿千瓦,同比下降17.2%,保持了连续10年产量超亿。汽车产销分别为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5%4.68%,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产品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同比下降,142种主要产品中,累计同比下降的有103种,占比72.5%。企业亏损面12.82%,比上年上升2.8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9.29%。同时,在市场倒逼和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机械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在提升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现代制造服务业以及探索新型营销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十二五”期间,机械行业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复杂形势,深入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实施行业“十二五”规划,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取得了新成绩。

一是产业规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五年间,机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9%;全行业资产规模由“十一五”末的10.97万亿元增至“十二五”末的19.27万亿元,年均增长11.91%;主营业务收入由13.96万亿元增至22.98万亿元,年均增长10.48%;利润总额由1.17万亿元增至1.6万亿元,年均增长6.45%;出口总额由2585亿美元增至3888亿美元,年均增长8.51%,实现贸易顺差由31.36亿美元增至11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是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阶段转变,机械工业增速进入平缓增长的新时期,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与民生、消费相关的产品或行业增长较快,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食品包装、农业、环保机械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智能、绿色相关的行业产销形势相对较好,仪器仪表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特高压输变电、抽水蓄能机组、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等发展势头均好于常规产品。

三是实施创新战略取得显著成果。大型核电、水电、火电和风电设备、特高压交直流及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油气长输管线关键装备、大型煤化工关键设备等高端设备自主研发取得突破,燃用准东煤350MW超临界锅炉研制成功,并投入工程应用。长期受制于进口的流程工业用DCS控制系统国产化取得成效,国产DCS系统市场份额已超越外资产品,并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三基”领域中高压绝缘套管、变压器出线装置、优质冷轧矽钢片、大型电站锻件等一批长期依赖进口的关键基础件、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取得进展。大型压缩机、水轮模型与电站安全阀试验台等平台相继建成,部分领域已达世界同行先进水平。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成效日益显著。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0年增长30.35%回落至2015年的9.7%,前期快速扩张的趋势明显趋缓。同时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15年用于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9.02个百分点,而且其比重占行业投资总额的27.9%,比2010年提高7.43个百分点。区域结构继续向政策预期方向调整。2015年东、中、西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中,中西部地区比重较2010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中比重由30.82%增至33.29%。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52.3%增至2015年的60.51%,提高了8.2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差额由逆差274.36亿美元转变为顺差505.64亿美元。

五是行业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智能制造、“互联网+”开始起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现代物流等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传统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开展了“互联网+”的尝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融资租赁营销模式在冶金、矿山等一批成套项目上开始探索,农机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开始应用,传统企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持续推进。

同时,多种所有制企业全面发展,民营企业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2015年民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7万亿元,同比增长6.4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16个百分点,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9.05%,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7.7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为8860亿元,在全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55.4%,比2010年提高8.94个百分点。

总体看,机械工业在遭遇困难、面临诸多矛盾问题的背景下,经过全行业努力,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当前经济形势和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正确研判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厘清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是我们开局起步的重要前提。

(一)当前经济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较大,出现突然性事件的可能性也较大,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但基础不牢;欧洲、日本经济增长趋缓,存在通缩压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继续放慢,可能遭遇新的冲击。预计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低于潜在增长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世界经济将经历深度调整。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正常化;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性改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从泡沫化状态回归常态。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关系世界经济全局,如果不出意外,将为今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奠定良性基础。同时,这一过程充满风险和挑战,需要着力应对好总需求收缩、产业结构调整、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资本跨境无序流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要应对好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二五”发展圆满收官。 201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5%,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增长之源。经济结构加速优化,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全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创新驱动转变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高于一般工业4.10.7个百分点。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61.2%。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外贸和投资取得可喜成绩。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高附加值贸易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走出去”步伐加快,至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一带一路”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8.2%。中国经济换挡不失速,新动能在加快形成。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出口优势与参与国际分工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需要把握的要点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挑战任务面前,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思想认识上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科学研判形势,保持发展定力。要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演化,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尚未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提升,但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利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我们要密切跟踪研判全球经济趋势性变化,坚持底线思维,结合行业和自身实际,及时做好预警预案预控,在机遇和挑战中保持战略定力。

要深入认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认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深刻认识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对我们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进行审视,需要我们运用新的发展理念进行思考,以准确把握新常态内涵,认识其内在必然性,克服概念混淆滥用和把新常态当做避风港的倾向,增强主动作为、勇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