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8.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一批国家计量基标准和新领域计量标准,研制400-500种热点领域所需的国家标准物质。加强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等研究。探索计量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发挥部门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的作用。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联盟建设,加快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服务体系,推动计量军民融合。探索开展工业计量示范工程,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应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计量合作,推进计量国际互认,提升国家校准测量能力。
9.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完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支持建立检验检测技术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防装备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引导社会机构参与国防装备质量检测与验证。鼓励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推动国际采信。
10.完善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环节的生产企业分类管理机制,健全产品认证工作评估机制,对于风险较高、适宜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手段管理的产品,适时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加快自愿性认证制度建设,在重点领域推行自愿性产品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完善认证机构审批程序,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推进与国外认证认可制度主管部门的交流合作及国际认证互认制度的应用。
(四)健全市场监督和管理的四项机制
11.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在涉及健康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安全等重点产品以及特种设备等领域,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制定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目录,强化产品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构建产品质量风险监测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质量安全追溯调查和责任追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依法惩处不正当竞争和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健全重大质量事件企业主动报告制度、产品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监管。
12.健全质量信用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企业质量征信体系,将质量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引导企业主动发布质量信用报告,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加快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将与质量相关的企业行政处罚信息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推进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支持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规约、职业道德准则。组织开展企业质量信誉和质量诚信承诺活动。
13.健全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市场机制。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强化商标注册与保护管理制度,完善产品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鼓励企业投保产品质量责任险,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建立海外商标纠纷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运用国际通用规则和准则,为自主品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4.健全质量和品牌人才的培养机制。推进质量和品牌相关专业学科和课程建设。运用“互联网+”理念,完善知识与人才开放共享平台。支持质量、品牌研究院所建设,培养高端质量和品牌人才。依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培养质量和品牌领域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员工质量素质教育行动,培养质量骨干和技术能手,提高全员质量素质,培育“大国工匠”。结合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新机制。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
(五)推进六个领域重点提升
15.实施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地方和行业制定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质量兴业等活动。引导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对比、质量比对、质量攻关等质量提升活动。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体系为基础,试点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等级提升活动。支持企业在关键知识产权上的组合布局,加快开发产品,优化品种结构。
16.实施工艺优化和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攻关行动。依托工业强基工程,发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实施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组织实施30个左右工艺诊断和工艺优化项目。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化工装备、特种设备、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终端,以及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组织实施30个左右质量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发展。
17.实施优势和战略产业质量品牌护航行动。以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和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开展产业质量分析,依托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材料、工艺、设备等关键问题。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市场研究和需求预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供给定位和品种结构,抢占市场先机。重点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可制造性设计等质量工程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质量特性水平。
18.实施全产业链质量品牌协同行动。贯彻落实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加快提高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产业装备水平,支持消费品工业向智能、绿色、柔性和高效制造发展。加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工业母机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以需求拉动和装备保障双向促进原材料工业开发品种,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
19.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助推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增强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丰富产品和品牌定位。支持企业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发展定制化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发展现代销售体系,创新品牌传播、顾客体验和价值传递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水平。
20.实施中国装备“走出去”行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以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合作、投资收购、设施运营、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汽车、纺织、轻工、光伏、通信和网络等产业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以周边铁路互联互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及发挥产能和技术优势等形式,开拓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以及高技术船舶等装备产品的国际市场。支持企业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增强境外经营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机制
推进社会质量共治,完善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分工与合作,制定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的年度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的年度行动计划,突出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的主题。设立质量品牌提升专家咨询机构,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技术支持。加强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强化质量和品牌工作合力。
(二)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
开展质量促进立法研究,推进立法进程。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体系。综合利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规范等手段,支持质量品牌提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培训、诊断、检测、计量和评价等服务。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渠道,加大对质量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品牌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面向行业的基础性公共质量检测平台建设、以及标准化、计量、认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基础能力建设,解决一批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关键共性质量问题。支持专业机构开展质量和品牌公共政策研究与绩效评估。
(四)发挥重大工程的支持作用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中,加大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能力建设以及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工艺、质量攻关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加强对制造业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质量和品牌文化氛围。组织媒体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树立中国制造质量和品牌良好形象。支持地方和行业开展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和品牌宣传展示活动,鼓励企业展示质量和品牌形象,扩大自主品牌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