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全局 聚焦关键 以科技创新引领机械工业由大变强
(四)坚持把企业和人才作为创新主体,引领潮流、营造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会注重发挥企业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力度,助推行业科技进步。
五年来,我会持续组织实施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每年两个班次。连同行业培训,共有数万名科技人员技能得到提升。由我会牵头申报的“机械工业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湖南大学)正式获得批准,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我会与产业工会创建的一线工人科学技术奖评选,五年共评选行业科技奖近百项,百余名工人获奖,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4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45%,许多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三年,向科技部推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8名,其中3名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7人中有3名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2014年,在首届 “杰出工程师奖”推荐中,有4名来自企业一线的科技人员获“杰出工程师奖”, 9名获鼓励奖。同时,建立了超过1500人的专家库,并先后向科技部、工信部推荐100多名专家进入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国家科技评估专家库、国家火炬计划专家库、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认定评审专家库、中国专利奖评审专家库等。
(五)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目标抓手,持续改进、打造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会充分运用经国家奖励办批准、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设立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服务平台,履行行业科技管理支撑职能,以评选表彰科学技术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持续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不断上水平。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累计有来自各行业的3736个科技成果申报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有1889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39项、二等奖716项、三等奖1026项。经推荐,有1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五年来,一批高端装备和重点产品自主研发取得突破,部分成果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自主研发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技术装备项目,攻克了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阀、二次控制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及成套设计、成套试验、产业化等关键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技术装备投入运行的国家。自主开发的极端条件下重大承压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极端承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方法体系,使我国率先步入基于风险与寿命进行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的新阶段。自主研制的曲轴柔性、精密、高效磨削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替代进口。研制成功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超大型锻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大型锻件瓶颈问题,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张力拉伸机装备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铝合金厚板生产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国航空航天用材的自主保障能力。20MW级变频电驱管道压缩机组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的核心设备,该机组的研制成功,摆脱了管道压缩机组长期以来一直为少数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的局面,为保障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科技咨询和专业交流,了解产业和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为企业和用户牵线搭桥,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介活动。五年来,组织对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与新产品鉴定2385项,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对机械工业规模以上1300多家企业的统计,其新产品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近50%。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活力正在显现。
二、机械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机械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着全新形势。
(一)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呈现新特征
一是发达经济体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全球主要国家均把智能制造作为参与制造业竞争的主要发力点。美国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化和工程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把工业标准和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列为重中之重;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10000个智能生产工厂等。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二是绿色发展成为工业大国的重要战略。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设计理念的普及,离散制造业的资源节约加工与绿色产品设计等关键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均上升为世界工业大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三是先进材料将成为推动新兴先进制造技术的先导。新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先进轻量级现代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成为美欧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突破口,其中纳米材料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加大对新型碳材料的研发,石墨烯等材料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
四是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变革着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模式,重点技术领域成为竞相争夺的突破口。
(二)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演化加剧
经济全球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日益产生重大影响,人才、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都将达到空前水平,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致使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变化。
一是发达国家继续抢占科技领先优势。当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并引领智能制造的创新方向。同时,持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把控国际标准制订,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并通过国家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加强对高新技术出口的管制。美国无论在高端科学仪器、碳纤维材料、原材料等方面严格限制对华出口。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电气拥有燃气轮机的最尖端技术,但对我国引进燃气轮机技术,却横加阻拦,以此维护他们的技术优势,企图长期把持控制权。
二是科技创新布局处在动态调整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近年来,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由37%降至30%,欧洲从26%降至22%。同时,美国在全球专利授权和研发支出份额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先进制造业与多个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为此,美国、欧盟大幅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新一轮争夺制造业优势之战。
三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逐步位移。目前,全球创新中心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位移。除了日本外,新加坡、韩国等亚洲东部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具备海洋工程总包能力,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初步显示出集聚与集群化分布的特征,已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为两翼,以川陕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为支撑,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框架。
(三)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一是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赋予机械工业光荣使命。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已连续出台文件意见,强化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等重点任务。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构建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献。今年7月,针对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施专项工程等,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任务要求。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利好政策,当前要做的是认真抓落实、抓实效,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推进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供需双方同时发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加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需发展完善;电力、冶金、石化、煤炭等制造业升级任务繁重;铁路提速、油气输运、环境保护、新能源发展等新需求剧增,机械工业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对机械装备提出了高品质、高性价比的需求。面对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升级,能否巩固老阵地、开辟新市场,关键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核心环节是科技创新的对接与支撑,这将为机械工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需求疲软、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产业自身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剧,机械工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特别是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 面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和“高端回流”与“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依靠科技创新重塑竞争新优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这一趋势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
三是机械工业发展瓶颈为科技创新提出严峻挑战。我国机械工业规模总量已居世界前列,通用型装备与产品基本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但总体来看,产业大而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弊端尚未明显缓解。主要表现为:
共性技术与研究缺失。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和不足,缺乏原创和引领,特别在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欠缺,重要前沿和原理性创新匮乏,基础试验研究短缺,检测检验手段陈旧,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讲机械工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仍需引进。同时,机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模仿创新较为普遍。高端装备、先进集约化装备等仍需进口。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及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部分产品依赖进口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基础产品的成套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测试仪器等品种满足率不高,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装备自主研制制约因素。设计理念落后,工艺适应性较差。产品在设计与应用理念上缺少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产品趋于通用化,针对性不强、工艺适应性较差,一些新的设计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导致产品同质竞争、缺乏市场影响力和用户满意度。科研投入不足,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备。据统计,机械工业(包括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合计研发投入强度为1.36%,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24个百分点。试验检测和工业性验证技术与装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仍显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对研发投入带来负面影响。
差距和问题将倒逼机械工业增强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加快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有由变强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