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补足工业化进程这一短板、夯实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基础方面,下一步将出台哪些规划?
政策落地 中国制造2025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组建创新中心 力抓行业关键共性技术
记者:《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下一步,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将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在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有哪些政策考虑和安排?
苗圩: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所有的工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竞争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工业领域,首先要做好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在这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早已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一步,要真正地把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企业在创新中,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中承担起主体责任。同时,要解决实验室产品产业化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西方人把它形容为“死亡的峡谷”,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解决实验室产品到生产产品中所使用的一些材料的问题、新工艺的问题,以及一些专用设备的问题。有些产品从单件到大批量生产,还涉及扩大生产规模,所谓“中试”的问题。除了技术问题解决以外,还要解决成本问题,要提高良品率。基于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创新中心建设,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加快转成现实的生产力。
记者:这里提到的创新中心跟我们以往的那些研发中心有哪些本质的不同?体制构建是怎样的?
苗圩:创新中心解决的是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问题,而不是单个企业能够解决的个性的核心技术问题。所以经过研究,我们新组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定要吸引行业内的更多骨干企业参与投资,大家共同建设,来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共性的技术问题。同时,在体制构建上,一开始就要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构建,比如,创新中心不能搞成所谓的事业单位,特别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是要构建一个企业化的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在市场竞争中去寻找课题,寻找方向,最终把这些技术变成研究中心的收入。在内部的机制上,要建立起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把人的积极性能够调动起来。要在不断探索中,边总结边完善,形成新的创新体制和运营机制。
完善首台(套)政策 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应用
记者:重大技术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推进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目前重大技术装备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苗圩: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载人航天、“蛟龙”深潜器、大型客机、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重大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里我想举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核电站全部由国外公司负责总包,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例,大到核岛设备小到螺钉螺母,就连食堂用的不锈钢餐盘,都在法国公司的要求下全部进口。如今,我国掌握了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实现了+1100kV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世界首套。第二个案例:济南二机床“大型全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在与世界一流强手的竞争中,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而且成功进军国际高端市场,在国际竞标中获得福特汽车美国本土4个工厂9条生产线订单,尤其是在德国对手打价格战的情况下,以高于对方价格中标。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正在从跟随发展走向创新引领,从低端的“物美价廉”迈向“质优价高”的高端发展之路。
我们通过抓几个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了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专项。比如,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无线移动通信的专项,核心元器件专项,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专项等。最近启动实施的有: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能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缺失的问题,推动国产装备应用,进而推动整个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记者:在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应用方面,用户企业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不信任问题由来已久,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那么,对于首台(套)产品的应用难题,我们有哪些举措?
苗圩:客观上说,我国一直存在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用户不敢、不愿用首台(套)已是公认的“老大难”问题。去年2月,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对于多年难以落地的政策终于有了“立锥之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利用中央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了价值500多亿元装备产品的首台(套)应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下一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将研究首批次,比如对一些材料工业来说,他们提供的是材料,不是设备,那么怎么样确定首批次使用新材料、新工艺的政策扶持问题。我们将不断地完善相关政策,扩大政策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