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山东省山东泰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加关注0

液压元件、液压成套系统、机床设备的加工制造;机床设备及零件的批发零售;机电设...

搜索
介绍
商品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新闻中心
  • 暂无新闻
站内搜索
 
首页 > 介绍 > 体系完整 机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
介绍
体系完整 机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
2020-12-14IP属地 火星8
体系完整 机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年10月09日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的重要支柱和主导产业,其经济总量占国内整个装备制造业的2/3以上,占全国工业的1/5以上。2018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8.82万家,占全国工业23.31%;资产总计23.4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20.65%;主营业务收入21.38万亿元,占全国工业20.91%;利润总额1.4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21.84%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机械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40年的跨越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挑战,经历了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70年来发展成就斐然。


产业体系逐步完整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旧中国的机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百余年时间里,只能在沿海沿江制造少量简易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在前苏联帮助下才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机械工业体系,经过70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机械工业从小到大,从修配到制造,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建成了产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具有较大规模、具有相当实力和技术水平、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完整产业体系,在全国工业体系中占比超过20%,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居全国工业领域前茅。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机械工业企业数量微不足道,1978年企业数量发展到10890家(不分规模),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数量已达到8.82万家,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达23.31%

1949年机械工业职工人数仅10.7万人,1978年职工人数达499.13万人,2018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已达19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超过20%

1949年机械工业总产值仅有5.59亿元,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上升到1082.28亿元,2016年机械工业销售产值已达24.73万亿元(2017~2018年国家统计局未公布产值数据),是1949年的4.42万倍,是1978年的228.5倍,新中国成立以来年均增速达17.3%,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4.2%升至2016年的21.47%

1949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微不足道,1978年增加值为97.2亿元,2008年约2.4万亿元,2018年约6万亿元(测算值,国统局未公布),是1978年的617倍,年均增长17.4%

2018年机械工业资产总额为23.42万亿元,是1995年有记录以来1.67万亿元的14倍,年均增长12.17%;主营业务收入为21.38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0.91%,是1990年有该项指标纪录以来3379.2亿元的63倍,年均增长16%;利润总额为1.4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84%,是197869.2亿元的210倍,年均增长14.3%


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机械工业基础薄弱,能生产的机械产品甚少,产品水平与世界先进无法相比。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努力,与国际水平差距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再次拉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机械工业规模与实力日益强大,之后一段特殊时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在世界机械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按产品销售额比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占世界机械工业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85年才达3%1990年升至4%左右,至2009年已迅速提高到20%左右,2018年升至30%以上。在世界机械工业中的位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20位以后,2009年跃至第一位,至2018年已连续10年居于首位。

70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逐步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先进大型成套装备大多依靠进口,国内设备自给率不到60%,上世纪90年代提升至70%左右,2003年超过80%2009年超过85%,此后始终保持在85%以上的水平。如今,机械工业许多重要产品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量生产或不能生产,跃居为世界首位,如汽车、载重汽车、摩托车、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变压器、机床、内燃机、矿山机械、起重设备、拖拉机、混凝土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水泵、风机、气体分离设备、塑料机械、数码相机、复印机等,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汽车,1956年新中国生产第一辆汽车,当年汽车产量仅61辆,全部为载重汽车;1978年汽车产量14.9万辆,居世界第18位;2009年汽车产量已达1379.1万辆,跃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汽车产量2780.9万辆,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对世界汽车产量的贡献居各国之首。

发电设备,1951年产量仅1.6万千瓦,1978年产量483.83万千瓦,2004年产量7137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产量首次超过1亿千瓦,至2018年,已连续十三年产量超过1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

金属加工机床,1949年产量仅0.16万台,1978年为18.33万台,2009年达79.92万台,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产量为71.86万台,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数控机床1978年产量仅有581台,2018年达21.33万台,稳居世界第一。

内燃机,1949年产量仅0.74万千瓦,1978年产量为2905.67万千瓦,2018年产量达27.01亿千瓦,稳居世界首位,是1949年的37万倍,是1978年的93倍。

起重设备,1949年产量仅0.6万吨,1978年生产27.42万吨,2018年产量为777.11万吨,稳居世界首位,是1949年的1295倍,是1978年的28倍。

大中型拖拉机,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诞生,1978年产量为11.43万台,2007年产量达20.31万台,约占全球产量的20%,跃居全球首位,2018年产量为24.35万台,居世界第一。发展到目前,全国农作物机械化率已达66%,农机装备国内市场供给率达到90%以上。


产品水平逐步提高

技术水平明显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冶金、矿山、电力等机械设备基本为空白,大多数机械厂只能从事修理和装配业务。经过70年来的发展,农业机械从维修旧式农机具起步,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开发和技术改造,现已研制出一大批高水平农机具,120~180马力轮式拖拉机已替代进口并远销国外;冶金机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设计、制造技术已渐成熟,结束了中国现代化钢铁企业全流程所需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历史;矿山机械从只能生产少量小型设备,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成套生产大型露天矿山设备的国家之一;电力装备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产品水平、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主要电力装备不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满足国内需要并实现大量出口,其中三峡右岸机组实现国产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参数的火电机组实现批量生产,输变电设备新中国成立前只能生产10千伏以下设备,如今中国首个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已投入运行,国产化率达到90%,创造了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

70年来,机械工业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关键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1961年国家批准制造的九套大型设备,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冶金、航空、航天和造船工业提供了重要关键设备。1962年和1964年投入生产的两台万吨水压机,为电站建设、航空、军工等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大型锻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的三峡工程,所采用重大装备的技术参数、容量和规模等指标,许多都达到或超过设计时的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以来,自主设计制造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风电已与世界先进风电技术接轨,自主建设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示范工程项目、特高压输变电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百万吨乙烯三机20兆瓦电驱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组、10万立方米/时大型空分设备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型伺服压力机及伺服冲压生产线关键设备,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并出口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起吊重量2000吨及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等一批工程机械产品,整体技术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世纪以来,一大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陆续建成,机械工业60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及行业科学技术奖。机械行业标准数量从1978年的3400项发展到当前的1.72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80%以上。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国内占比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现在的70%,国产机械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已超过85%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70年来,在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的同时,机械工业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哈电、东电、上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汽车前十家企业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0%,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基本可满足国民经济和用户需要的产品结构。通用机械、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点产业,都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向好,东西部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保持良好走势。

新世纪以来,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机械工业万元主营业务收入综合能耗从1995年的0.51吨标准煤降至2018年的0.06吨标准煤。我国已成为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主要制造国和出口国,共向世界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太阳能板,制造了近一半的风力涡轮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装备发展迅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2018年产销127万辆和125.6万辆,已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8年产量达到14.77万台,占全球产量的比重超过38%。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已经起步。服务型制造广泛开展,一批先行企业服务型制造在企业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0%以上。